粮油饲料资讯门户
Tel:010-806976162021-03-30 天下粮仓(m.cofeed.com)
3月15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发布关于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的通知,重点下达了《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其实,早在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提到,要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促进玉米、豆粕的减量替代,但未对实现的具体时间提出要求。本次公布的《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详细罗列了各项工作的时间表,体现了政府对饲料配方替代改良的力度和决心。
饲料原料需求增量数倍于肉食消费增量
老百姓需要用蛋白质来慰藉一家人的辛勤付出,毕竟宴请宾客时撑场面的硬菜和深夜与朋友把酒言欢的吃食,能且只能由蛋白质和油脂的美妙组合来担任。在过去的农业文明时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句话囊括了理想社会的最高幸福标准是用动物蛋白替代植物蛋白。
但是,从植物蛋白到动物蛋白的转换过程是低效的。国内用于饲料生产的原料用量几倍于同期肉类消费增量,在强劲的肉食需求引领下,我国生猪养殖业在过去一年快速复苏,由此带来的饲料需求增长一直被认为是大豆、玉米需求飙升的根源。目前,我国每年的玉米供应缺口在2000万吨以上,大豆进口量超过1亿吨。
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具体进度安排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主要工作目标是充分挖掘利用现有饲料资源,建立精准的营养价值参数优化调整饲料配方结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料配方体系,降低料中玉米、豆粕占比,为保障饲料粮供需平衡、稳定粮食安全大局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此外,还要求建立完善饲料原料养价值数据库,制定发布鸡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组织开展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推广。
具体进度安排为:
3月20日之前,饲料工业中心拟定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与饲料营养大数据应用平台系统发布会筹备方案,提交畜牧兽医局。
3月26日之前,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猪分会、肉鸡分会和蛋鸡分会分别负责完成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草案)提交秘书处汇总。
3月31日之前,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组织完成技术方案论证,形成正式方案文本提交畜牧兽医局;饲料工业中心完成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与饲料营养大数据应用平台系统构建运行,落实在发布会上介绍应用效果的企业并审核相关材料,拟定发布会议程并进行全程彩排。
4月10日之前,畜牧兽医局完成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审核,交由农民日报等主流体刊发;报送请示邀请部领导出席发布会,确定发布会参加人员和议程。
4月18日,正式举行发布会。
饲料中玉米、豆粕添加比例下降的影响
一直以来,玉米、豆粕都是饲料的主要构成。玉米-豆粕型日粮含有丰富的赖氨酸和蛋氨酸,而这两种氨基酸正是猪和家禽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但现在,随着配方技术的进步,氨基酸平衡的研究让饲料的替代有了可能。
调研了解到,相较于传统的60%玉米和18%豆粕的饲料配方,目前已有头部养殖企业实现零玉米添加和低于10%的豆粕用量。现阶段,国内饲料业豆粕用量大致在7500万吨,玉米用量大致在1.9亿吨。
若豆粕在饲料中的添加比例降低5%,则理论上豆粕需求减少2000万吨,对应可以减少2500万吨进口,约占国内大豆进口量的25%。若实现对30%的饲用玉米进行谷物替代,则理论上玉米需求减少5700万吨,这对玉米缺口的缓解是明显的。一旦政策充分落地,农产品平衡表就会发生明显变化。不过,预计政策落地仍需时日。
菜籽粕、棉籽粕替代的可行性分析
美国是我国主要的大豆进口国,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大豆进口受到抑制,继而影响国内豆粕市场和饲料养殖业。为应对这个问题,我国除了可以加大其他国家大豆进口力度,还可以用其他粕类对豆粕进行替代。豆粕是主要的饲料来源,在粕类中产量较大,但价格相比其他粕类并不占优势。杂粕虽然氨基酸消化率较低、均衡性较差,有些甚至需要进行脱毒处理,但经过适当的加工和营养成分的合理配比,可以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缓贸易摩擦对国内养殖企业的冲击。下面主要讨论棉籽粕,菜籽粕和豆粕的替代关系。
主要营养成分对比
豆粕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粗蛋白质含量在40%—45%,是一种高蛋白原料,无需脱毒即可用作饲料;无氮浸出物含量在25%—30%,豆粕作为一种植物性饲料,无氮浸出物含量较高,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可以促进动物肠胃蠕动,容易被各类动物所吸收;粗纤维含量在5%—8%,利于动物的消化吸收。
棉籽粕蛋白质含量在45%—50%,比豆粕含量高,在粕类中居第二位;粗纤维含量在10%—15%,在粕类中居于高位,不利于动物的消化吸收,在奶牛饲养过程中会影响奶的品质。此外,我国是世界主要的产棉大国,合理利用棉花产量优势,对棉籽粕进行合理的营养配比,可以发挥其对于豆粕的替代性优势。
菜籽粕粗蛋白质含量在35%—40%,粗纤维含量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均较高。由于粗蛋白质含量低、菜籽壳难以消化利用,菜籽粕的有效能值偏低。不过,菜籽粕中钙和磷的含量均较高。其中,磷的含量在粕类中居第一位。
所含必需氨基酸对比
在植物性饲料所含的氨基酸中,赖氨酸是较为重要的氨基酸。因动物本身不能自己合成,饲料中赖氨酸含量往往又最少,因此也被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动物机体消化吸收营养,合成蛋白,是受氨基酸整体比例的影响,且吸收水平取决于比例最低的氨基酸。
豆粕的赖氨酸含量在2.5%—3.0%,色氨酸含量在0.5%—0.7%,蛋氨酸含量在0.5%—0.7%。豆粕的赖氨酸含量是粕类中最高的,利于动物的消化吸收。
棉籽粕的赖氨酸含量在2%—2.5%,略小于豆粕,具有较好的替代性。此外,棉籽粕的精氨酸含量是粕类中最高的。对于家禽来说,精氨酸是家禽体内一种必需氨基酸,除有氨基酸类一般的营养功能外,还在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病原引起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菜籽粕的赖氨酸含量较低,仅在1%—1.5%,含量上没有太大优势,消化吸收性能较差,但可以通过和棉籽粕进行合理配比,来提升饲料的氨基酸含量。
毒性和适口性对比
豆粕不含毒性,无需进行脱毒处理即可用作饲料,且因为自身营养成分较为全面,不需要加入额外的动物性蛋白就可以促进家禽和家畜对饲料的吸收。同时,豆粕粗纤维和粗蛋白质含量较为适中,适口性较好,利于消化吸收。此外,豆粕压榨率较高,国内豆粕压榨率在80%以上。
菜籽粕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进行脱毒处理才可用作饲料。菜籽中含有硫葡萄糖苷、芥酸、单宁、皂角苷等成分,其中主要是硫葡萄糖苷。硫葡萄糖苷本身无毒,但在一定温度和水分条件下,经过菜籽本身含有的芥子酶的酶解作用,而产生异硫氰酸酯、唑烷硫酮和腈类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可引起甲状腺肿大,从而造成动物生长速度下降、繁殖力减退。单宁则妨碍蛋白质的消化,降低适口性。使用前需进行一定的脱毒处理,并且使用时需要加以限制,具体喂量应根据菜籽粕中有害成分的含量而定。菜籽粕使用时,需要结合自身氨基酸组成特点,和其他饼粕进行合理配比。国内油菜籽压榨过程中,会产出50%—60%的菜粕和35%—40%的菜油。用菜籽粕喂猪,生产性能较差的主要原因是适口性不佳。
棉籽粕和菜籽粕相似,都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进行脱毒处理。棉籽中含有对动物有害的棉酚及环丙烯脂肪酸,尤其是棉酚,危害很大。在制油过程中,由于蒸炒、压榨等热作用,大部分棉酚与蛋白质、氨基酸结合,变成结合棉酚,结合棉酚在消化道内不易被吸收,故毒性很小。小部分则以游离形式存在于饼、粕及油品中,这部分游离棉酚对动物的毒性较大,尤其是单胃动物,过量摄取或摄取时间较长,可能导致生长迟缓、繁殖性能及生产性能下降,严重的甚至出现死亡。棉酚留在饼粕中,适口性较差。目前,国内棉籽压榨过程中,会产出39%—42%的棉籽粕和12%左右的棉籽油,压榨率较低。
价格对比
在粕类中,豆粕价格最高,均价在3000元/吨。菜籽粕均价在2300元/吨。豆粕和菜籽粕的价差在600元/吨小幅波动,利用其营养成分进行合理搭配,可以节省一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菜籽的加工进口上,可以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充分发挥价格优势。此外,利用我国棉花产量优势,可以发挥棉籽粕的价格优势和替代性。
此外,豆粕单位蛋白价格最高,其性价比最高,随后是菜籽粕,可替代性较高,而棉籽粕的单位蛋白价格最低,性价比也较低,可替代性较差。
消费量和进口量对比
国内豆粕消费量最多,在5000万—7500万吨,且逐年增长。菜籽粕、棉籽粕的消费量分别居第二、第三位。菜籽粕消费增速虽逐年增长,但也只有350万—450万吨;棉籽粕消费量在150万—300万吨,且有逐年递减趋势。为使杂粕在需求上满足对豆粕的替代,可以增加对菜籽粕和棉籽粕的进口。
我国油菜籽进口量自2008年进口量突破100万吨后,近几年维持在350万—500万吨。我国油菜籽主要进口国为加拿大、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另外,今年3月又与哈萨克斯坦签订油菜籽、菜籽粕的进口协议。
我国是产棉大国,对于棉籽的进口起步较晚,全球棉籽主要集中在我国、印度、美国、巴西、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非洲一些产棉国。美国油料资源虽然丰富,但不太重视棉籽深加工,而其他国家加工技术落后,多数把棉籽简单压榨后直接喂牛或返回地里,棉籽价值利用不足,价格比我国市场低得多。澳大利亚棉籽上市与我国存在时差,正好可以弥补国内棉籽加工淡季对原料的需求。进口澳大利亚棉籽,既可以充分利用并配置全球资源,也可以推动我国乃至全球棉籽加工产业的发展。
从近几年我国油脂油料和棉籽的进口量来看,2018年大豆进口量达到10500万吨,油菜籽进口量仅460万吨,数量上相差较多,为了完成对豆粕的替代,应大力提高杂粕进口数量。国内棉籽进口起步较晚,2010年才开始进口业务,当年进口棉籽两千吨,2011年进口量升至31万吨,2012年进一步升至39.8万吨。棉籽进口量逐年攀升,反映出我国对国外油脂油料依赖程度较高。
杂粕替代需要注意的问题
其一,氨基酸的吸收性。
无论使用哪种饼粕,都要注意控制水分,否则原料容易霉变,甚至影响饲料配方的设计与准确度。家禽、家畜对饼粕原料中氨基酸的消化率表现不一,故在利用杂粕设计饲料配方时,需要事先了解其氨基酸的可消化性。以可消化氨基酸作为指标依据进行合理配比,既能降低成本、稳定生产性能,又能减少氮的排出,有利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氨基酸配比,可以提升蛋白质的消化效率,进而提高家禽、家畜的产量和品质。在充分了解各种粕类的优势和局限性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最适宜的营养价值配比,达到降低成本而无损动物性能的目的。此外,需要注意氨基酸的平衡和补充,特别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的配比。对豆粕进行替代,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替换,只有在保证日粮中所有氨基酸都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替换,才能不影响畜禽的生产水平。
其二,粕类的毒性和适口性。
任何对猪肉、禽肉、禽蛋市场销售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不论是气味、颜色、还是口感,都会严重损害饲料产品的可接受度。在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中,除了豆粕和花生仁粕,其他加工副产品的蛋白质饲料由于气味、颜色或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适口性都较差,生产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如向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着色剂或诱食剂、提高粕类脱毒处理的技术水平。
真正卡脖子的不是芯片而是农畜育种
3月15日,农业农村部出台《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在玉米大豆供应趋紧、价格高企的背景下,旨在降低饲料中玉米、豆粕占比,从而降低饲料成本、减少对原料进口的依赖。其实,对养殖业来说,除了饲料替代,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耕地和种子被放在2021年的重点工作清单中。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
农作物育种的技术发展能让我们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粮食自给自足率,保障食品安全。同样重要的是养殖业育种。以生猪为例,我国95%以上的生猪来自国外三个生猪品种——杜洛克、长白猪和大白猪,这些品种生长速度快,六个月左右就能出栏,且瘦肉率高,经济效益好,但需要玉米、大豆等高能量、高蛋白的饲料为其快速生长提供营养。也就是说,养殖业成本的两个大头——猪种(仔猪)和饲料(玉米、豆粕)都受制于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养殖业似乎和来料加工的制造业并无区别,养殖利润也都贡献给了提供养殖品种和饲料的国际粮商。
我国本土培育的生猪品种,饲养周期在七到十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生长速度慢,但优点是肉质好,可以喂食多种来源的饲料,利于降低对玉米-豆粕型日粮的依赖。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加大力度培育本土生猪品种,挖掘多元化的饲料资源,从根本上扭转对玉米、豆粕的依赖。
(作者:田亚雄 作者单位:中信建投期货)
关键字: 玉米豆粕替代